高中生如何渗透职业教育,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辅导
来源:整理 编辑:职业培训教育 2023-11-22 23:07:13
本文目录一览
1,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辅导
1 职业规划概述 职业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或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自身情况,并与当前的环境条件相结合,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学习、培训、发展计划等,且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之有效的安排。高中学生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当前社会需求,预计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确立学习目标,注重与此有关的科目或章节学习,为将来填报志愿或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职业规划的渗透 2.1 增强职业渗透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只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落实,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渗透,导致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因此,要想成功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其根本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困惑,进而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并渗透一些自己的思想。其次,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讨论、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围绕学生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再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多搜集社会中相关的资料、视频、图片等,使学生有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有为了要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深入学习文化知识欲望,这样也就逐渐渗透了职业生涯。 2.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以章末或节末专栏“走进职业”的形式呈现的。该专栏是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后设置有关的职业,分别分布在:必修Ⅰ第2、4、5章;必修Ⅱ第6和7章;必修Ⅲ第2、4、5章。共有六个专栏,每个专栏主要介绍一种职业,分别是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师、神经外科医生、林业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并且还列出这六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如学历和具备的素质等(表1)。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上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此相关的职业及对应的要求,明确所学内容的职业应用,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使学习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减少将来学生填报志愿和就业的盲目性。 2.3 精心设计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呢?首先,教师要有渗透职业生涯的意识,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应用教学资源、注重实践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相关职业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培养了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里“遗传育种工作者”的职业时,可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历与其现在的杰出贡献,提出使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更加高产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职业。介绍“园景工作开发者”的职业时,展示一些生态园建设的景观,介绍“法医”的职业时播放犯罪分子证据调查和鉴定时进行DNA指纹分析、血型鉴定等场景;介绍“肿瘤外科医生”时播放他们救死扶伤的工作画面。
2,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球系统科学观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能仅仅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艺术和手.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2.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表现之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时挖掘教材深层次内容,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人类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这个地球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高中的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形成社会意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时加强环境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行为,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都关注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发达,导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时刻强调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必须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3,高中课堂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要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及资源的意识。 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环境教学其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保障,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因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将教材内容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并提高可持续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环境有关,可以用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内容,能够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学素材,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有效挖掘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尽量让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一、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学各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其次,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第三,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第四,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展开。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局限与课本知识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把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环境知识,时刻结合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采用把地理要素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其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是内容,尤其在八年级上册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了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势地形、水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板快,都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我一方面利用书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对教材中的一些环境教育的漫画,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看图即兴谈感想等方式,加深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以及自己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就对书本上提出达到问题写一些小论文,学生的这些作品也就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如结合八年级上册73页的《小鸟的悲哀》等一组漫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的感想后的基础上,让班级没一个组合作选题写出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并进行评比。由于贴近生活,又加入了评比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三、加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体现教学结论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详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有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结论应是开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对水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就带领学生着重对无锡市区河道内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质的日益恶化;二是河道周围有些工矿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围的各种餐饮业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内各种机动船只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芦村污水处理厂,了解本市排污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的状况和具体过程。然后就这几种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处理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增强。 四、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能力。 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活动的思路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社会调查资料;就某个问题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对某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行模拟实验等等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环境科学比地理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对家乡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第一次进行实地调查时就先让学生对太湖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观察和各自的兴趣,让他们就一个很小的侧面来具体调查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如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市区河道内水质情况,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污水防治的问题,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游客对水环境的看法的问题等等。同时,还特意组织部分学生到野外山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山区野外考察,对水源头的水质状况的进行探究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然后根据调查汇总成为一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这也正是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总之,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其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应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每一个细节。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落实到课外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行为,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在特殊教育中怎样渗透职业教育的初探
[摘要]职业教育是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axon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对于特教学生来讲,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所能从事的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培养职业能力是实现残疾孩子人生价值的前提,也是为他们今后回归主流社会、参与就业、独立生存奠定基础。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劳动习惯培养 职教结合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不断给职业教育注入动力和活力,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不一样,普通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正迈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征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多是实用型人才,培养聋盲学生掌握技能,让他们能够自立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关系着聋盲学生的就业保障与社会稳定。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承担起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责任。 社会上对聋人、盲人就业的偏见仍然很严重,普遍认为,能用正常人就不用聋人、盲人;有的单位即使招用聋人、盲人,也是为了减税免税。聋人、盲人在单位只是挂了个名,根本没有具体的事可做,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就业,可能正因为这样反而更加自卑,甚至沦落到社会上犯罪。面对这样的情景,不能不引起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深思。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我认为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要重视聋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需要有具备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 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针对聋盲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培养聋盲学生专门的职业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自立、自信、自强、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进取、不畏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使他们成为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人;成为受社会、企业、家庭、学校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经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聋盲学生,由于先天的不足,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和健全人相提并论,因此更应具备超越常人的耐挫力,才能立足于社会。为此,要重视培养聋盲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应努力提高聋盲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胜任工作的能力,做好自我定位,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对压力和困难产生一定预见性,并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意志,培养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不仅是提高智力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劳动者更换职业、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改变“对于聋盲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能混碗饭吃就行了”的观点。同时,也要杜绝学生中“好高骛远,怕吃苦”的思想。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时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具备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还应注重聋盲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职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变小了,人们更换职业时,需要重新学习或更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一个人具备了自学能力,将为更新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聋盲学生也不例外。 第二,重视评价引导,形成良好劳动观念 应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借助普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逐步形成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网络;特殊教育学校应为聋盲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就业结合,向正规化、专业化和学历化方向发展;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加强聋盲学生的定向培训,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应按照聋人、盲人职业的需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其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性,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从区域经济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研究市场,才能打破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自我封闭和脱离社会的局面,切实感受社会对聋人、盲人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才质量定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 第三,制定具体目标制度,培养正确劳动习惯 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建立并拥有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21世纪,职业教育将迎接高新科技生产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挑战。原先偏重于培养一技之长和动手能力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因此,就业与创业复合,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复合是跨世纪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师的职责,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了解当今科技发展新知识及具有科学精神的能力和品质。在知识经济社会,不了解科技知识,不具备科学精神的教师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十分必要。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加强对职教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科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些专门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不断扩充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全方位、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培养一支能够致力于且勇于探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队伍。从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有利于缩小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差距,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即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第四,校企结合,从企业需求出发,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决定了其与生产服务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更新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观念,树立新的职教思想,从企业需求出发,全方位拓宽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层次,建立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的轨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既适合聋人、盲人的特点,又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吻合,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并满足受教育者需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办学特色,开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同时,还要做到三发挥:1、发挥企业专家的教学指导和就业指导作用,把握需求脉搏,及时修订专业培训方案,及时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补充到教学中来,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窗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互动。2、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生产实习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面向生产实际,侧重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工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增强他们生产和科研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减轻企业再培训的负担。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除了培养造就各类职业人才外,还在实践教学中生产物质商品,故“以教养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一条投入渠道。3、发挥企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并通过企业反馈用人和需求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接受到足够的技能训练,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才可能了解市场,只有了解市场,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重在各方参与、形成合力,贵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初中学生年纪偏小,进行职业教育未尝不可,但以渗透的方式进行则是准确而有效的。渗透的内容主要应为劳动者是光荣的、可爱的,劳动过程是快乐与幸福的,劳动成果是可贵的,应珍惜。先从教室、宿舍卫生及周边环境入手,组织大家行动起来;取得一定效果后可以扩展到其它技能较高的劳动。
文章TAG:
高中 高中生 如何 渗透 高中生如何渗透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