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 2.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3.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0}

2,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价活动

1.评价者应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包含了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和目标,评价与考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评估并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些都要严格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上述教师对学生的非学业评价感到困难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把握不够,有时造成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所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加强评价与考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2.加强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标准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评价形式;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其信度和效度怎样评估和控制;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多长时间给予学生评价报告等。如果想要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深刻细致的了解,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加强评价与考试的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评价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评价应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评价应是无威胁的,能够减轻学生压力的。3.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有待加强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培养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只凭一张考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必须在学生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表现性评价。从我们实际情况看,学校和教师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我们认为,口试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对怎样根据学科目标选定表现性任务,怎样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数据,怎样达成评价结论,都需要深入研究。4.非学业评价有待改进和加强当前对学生非学业评价还没有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评价的主要内容多限于学生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方面,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非学业培养目标,如探究与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可以不拘形式、坦诚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肯定他们的优势、努力和进步,从而使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差异性更好地得到体现。目的不是和其他学生比较。5.激励的导向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应仅注重形式,而更应明确评价目标、对学生的观察和资料收集要准确、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恰当的评价结论,否则最后的激励将无疑会是盲目的或无效的。我认为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断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经受不了任何小小的挫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总是横向比较,让大多数学生看不到希望,而应强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为他们以后努力找到方向。综上所述,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必须适合于高质量的学习并用以促进这种学习。教育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我们作为评价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给予评价对象以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帮助。

{1}

3,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业必须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进一步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并组织有关行业,制定重点专业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参与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国家、地方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一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带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专业。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文件等基础建设,形成优势、办出特色;要通过拓宽和调整现有专业业务范围、开设新专业或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采取了的措施有:1. 教学水平评估;2. 德育评估;3. 学校改名;4.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5. 高职拨款力度加大。

{2}

4,如何开展学前教育评价过程

学前教育录取好像一般包括技能考试和专业课考试两个方面。我所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录取一般是年前进行技能才艺考试,例如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文艺技能,还有这个专业特别愿意录取男生,来调节一下性别比例。文化课考试的成绩,这个需要看你具体要报哪个学校。
学前教育活动涉及学前教育方案,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学前教育活动参与者等,要提高学前教育活动质量和有效性,就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适时评价。学前教育评价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教育工作,提高办园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自身进行检查,反思,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及提高幼儿园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一些问题:幼儿在身体健康,语言,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否达到教育目标要求?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果如何?幼儿园办得是好还是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前教育评价这门学科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我们还必须明确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特点。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特点,才能对学前教育评价概念有更为科学和深刻的领会。学前教育评价的特点 1 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的概念。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给予价值上的判断,这是始终不变的,但在学前教育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价值,价值标准以及要判断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或者说价值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判断什么等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2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的搜集资料的过程。进行学前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依靠一次观察,测试等得来的资料做出判断。系统搜集资料是学前教育评价一个重要的特点,只有将测量,评定,观察,访谈,问卷等多种渠道得来的资料加以综合,进行系统整理,才能称为评价的基础。 3学前教育评价注重对资料的解释,仅仅将资料收集起来不是学前教育评价,只是对资料做出解释,分析,才是评价。 4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价值的判断,不是对学前教育情景或现象的描述。说明学前教育情境或现象本身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判断其意义或效用。 5学前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它通过不断的判断,分析和比较,用于在学前教育工作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采取什么手段才能确保过程的有效性,从而为学前教育决策和采取更佳的学前教学政策提供科学,及时的服务。学前教育评价有什么作用 1 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保教结合,面向全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要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学前教育评价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学前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通过对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完成情况的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被评对象与目标的差距在什么地方以及差距的大小,从而更有效的促进被对象靠近教育目标。近年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幼儿的智育发展和智能训练,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妨碍了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没有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果有科学正确的学前教育评价标准,并让社会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纠正重智轻德的倾向,保证“让幼儿全面发展“这一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幼儿园的工作来说,学前教育评价更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如果说幼儿园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那么,学前教育评价就可以使教育目标转化成管理质量标准,教养质量标准以及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有利于实施和逐步开展,促进幼儿管理工作,教养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并最终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过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工作等领域都开始了改革或改革的实验。如何使改革工作走向深入,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有学前教育评价来保证。我们在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要学习国外学前教育的长处,屏弃国外学前教育的短处,就不能不加强学前教育评价。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改革是在十分广阔的领域内 进行的,它包括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还有教师素质、培训和提高等,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评价提供信息和支持。为了少走弯路,在改革方案确定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价,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形成评价,从而保证学前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有助于使学前教育中诸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同活动状态,为了使学前教育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学前教育工作着必须对其他组成部分进行不断的调整控制,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调控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评价恰恰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学前教育是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诸多方面有机组成的。只有这几个方面处于和谐的协同活动状态,学前教育才能达到全面促进幼儿发展目的。学前教育的多个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甚至在不同孩子身上是各有侧重的,如何正确的确定侧重点,如何正确的把握侧重点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如何调整下一步的侧重点等,都需要我们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分析评价,可以恰当的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4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模式或方案:学前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评价教育模式或方案的优劣。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出适合某一地区的适宜模式或者适合某一教学内容的适宜模式,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在学前教育中,历来存在着各样的课程学说或课程模式。以西方为例,有人认为西方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存在着两种类型四个模式。一类是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贝雷特——英格曼模式(b-emodev)和改进了的苏珊,格里模式(susan gray model),另一类是非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儿童中心模式和改进了的蒙台梭模式(montessorimodel).哪种模式是适宜于某一地区学前教育的模式或者说几种模式中哪些观点和运营形式的组合可以成为适宜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幼儿园的模式,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学前教育评价来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评价对于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模式有着特殊意义。学前教育的主要种类学前教育评价的种类很多。我们按照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基准,评价的层次,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功能以及评价中是否采用数量化的方法等将学前教育做如下划分:一按评价的范围划分

文章TAG:如何开展职业教育评价活动  如何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