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赫尔巴1806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什么中心说

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 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

赫尔巴1806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什么中心说

2,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innerfreedom)、完善(perfection)、仁慈(goodwill)、法权(justice)、公平(equity)。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五种观念基于人性的现实基础之上,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体现了理性、自由与完善的品质,并逐渐扩展为相应的社会规则及秩序。在道德养成上,赫尔巴特详细论述了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智育与道德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之为个体的身心统一。我们熟知,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伦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之一,但他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拓展资料: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3,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公平的启发有哪些

赫尔巴特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程序就不可能有效率”,赫氏的“五段教学法”对传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今数学课程教学或者说课程改革下注重“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了“倍受质疑”状况,问题就出在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究式教学阶段理论”。因此,赫氏教学法对于当前教学的启示,不在于“五段教学法”在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在于引领我们去研究创造“探究式教学阶段理论”,笔者最近研制了一个“单元再创造(URC)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种启示下的研究成果。
同问。。。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公平的启发有哪些

4,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张内容:1、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3、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扩展资料: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明显特征是心理学化的彻底性及与伦理学的相关性。他不是把某一心理学知识具体运用在某个教育问题上,而是既包含在宏观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中,又渗透在微观的教育工作与具体实践中,因此不论其心理学的科学程度如何,与前人相比他的心理学化具有最大的彻底性。这种彻底性源于他对教育学科自主性的认识,教育学应拥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逐步完善学科自律机制,建立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渴望做出重大的理论贡献,赫尔巴特就是在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他要求“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以确立教育学的自主性,描绘整个教育概念体系。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努力与追求教育的科学化密切相关,实质是致力于教育科学化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教育心理学化并不代表教育科学化,但在教育还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时,赫尔巴特找到了合理的基础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建构了严密的逻辑体系,显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科学的工具理性要求教育教学关系必须依据一种科学标准,即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详细描述认识与学习的性质、过程与条件,并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原则、方式与方法。“建立关系之秩序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标准,并不是来自教育目的,而是来源于认识论、心理学”。赫尔巴特偏爱自然科学的准确性,他相信,整个精神活动可用数学公式表示,这是其心理学的一个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他对心理科学和教育工作的热爱,源于前人的影响和时代潮流的刺激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性。对科学心理学的追求和大学教师的身份与实践兴趣成为其教育心理学化的基础动力。出于建立完整心理学体系的动机,他希望在形而上学、经验、数学理论基础之上,把心理现象与规律阐释清楚,以指导其他科学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他强调数学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康德曾宣称,“除非具有数学成分,否则没有什么知识可以称得上科学”。参考链接:百度百科-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段教学法: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以后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全世界的中小学教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赫尔巴特针对教育目的提出什么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教育无目的”的观点。 (二)论课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主要包括:课程与教材、思维与教学、“从做中学”。 (三)论“儿童中心”与教师引导 从批判传统教育忽略儿童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 (四)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 “教育的惟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严管重罚的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道德观念尚未形成之前,必须对他们进行“管理”。 (三)主知主义的教学论 1.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 2.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3.强调了直观观念形成的价值,论证了教学系统化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4.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 (四)注重心灵陶冶的训育论
开放教育

文章TAG:简述  赫尔  赫尔巴特  巴特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