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升级版如何打造,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化
来源:整理 编辑:职业培训教育 2024-03-26 00:41:53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职业教育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同时充满了挑战。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市场,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需要职业院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只有三者联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品牌化、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对接。
2,怎样把职业教育做得更有特色
1 改革特色课堂。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因为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成果得以体现,不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内涵发展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课堂行为没有变化,学校即使变化了,也是浅表化的,所以要因材施教。2 提升特色技能高考质量。中国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中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饱和,许多特色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进一步的进行高技能的培养,因此对口特色高考及技能高考已占一定的领域,中职特色高考已具有战略意义。总之,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独特的眼光挖掘专业潜能。
3,工业40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
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为制造业提质增速的战略,因此,深入把握工业4.0进程中引发的就业变化,思考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应对产业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工业4.0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专业与产业的动态对接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平衡有待调整,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有待拓展与增强等瓶颈制约。应对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一轮矛盾,牢牢把握工业4.0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脉搏,通过新渠道、新途径实现新的就业增长与结构优化,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关键发展方向。依据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在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对信息、服务、技术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紧跟产业变革步伐,增设发展营销、设计、创意等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以适应经济服务化、市场需求重心向服务业转移趋势。希望中国可以牢牢把握此次的机遇!工业4.0第一重天:智能生产之前说过,生产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也各自连接起来,并且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也连接起来了。有没有觉得还缺点什么没错,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还没有连接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东西,叫做rfid,射频识别技术。估计听不懂,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相当于一个二维码,可以自带一些信息,他比二维码牛叉的地方,在于他可以无线通讯。搜索还是来描述一个场景,百事可乐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连续过来了三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自带一个二维码,里面记录着这是为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制的可乐。第一个瓶子走到灌装处时,通过二维码的无线通讯告诉中控室的控制器,说张三喜欢甜一点的,多放糖,然后控制器就告诉灌装机器手,“加二斤白糖。”(张三真倒霉……)。第二个瓶子过来,说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诉机器手,“这货不要糖。”第三个瓶子过来,说王二麻子要的是芬达,控制就告诉灌可乐的机械手“歇会”,再告诉灌芬达的机械手,“上。”看到了,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每一灌可乐从在网上下单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为定制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喜好的。这就是智能生产。工业4.0第二重天:智能产品生产的过程智能化了,那么作为成品的工业产品,也同样可以智能化,这个不难理解,们看到的什么智能手环、智能自行车、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件都是这个思路。就是把产品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端,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去,方便用户进行管理。德美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厂,还是先搞智能产品。德国希望前者,美国希望后者。至于中国,就搞加,还是加这个东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工业4.0第三重天:生产服务化
4,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思考之5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
《实施方案》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 王继平在发布会上说:“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持续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是第四个亮点,也是创新点,明确提出来要建立一批制度和标准。” 1. 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2010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主要为十三条,分别从学校设置、章程、办学宗旨、规模、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对学校作了严格要求,自2010年7月6日起施行。 教育部2000年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内容为9条,对设置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规定。 因文件出台后已经10年左右的时间,许多情况都发生了改变,现在申办设立中职、高职的标准虽然依然在执行原有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标准已经在提升。例如建校面积,在山东高职院校应该不少于500亩。 2. 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 2015年,教育部已经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还没有校长专业标准,在设置标准中提到: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不少的书记、校(院)长是来自行政机关而非教育部门或学校自身。校长的职业化应该是要求校长有专门的学识和水平才能胜任的职业,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工作规律是其必备的职业素养。 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中高职院校均已经制定并发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高等专科学校的专职教师原则上要有博士学位。兼职教师至少也要拥有大学文凭。所有教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专业知识,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还要有相应专业岗位上的工作经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还要考察应聘教师与企业界的联系能力,实际上。这个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教授的标准之一。他们很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品等方面的素质。 3. 继续加强和完善教学标准 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中职、高职教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近1000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遍布国民经济各领域。 当前从目录上来讲,中职的321个专业中,拥有专业标准的仅有200多个,还有100多个专业需要再制定;高职的761个专业中,已制定出标准的有400多个专业,还有近300个专业需要进行完善。标准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能一成不变。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相应的标准需适应产业、职业的变化发展,在总结和实践的基础之上,运行的过程当中,进行跟踪陪伴式的研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5,在新的职业教育改革中 我们将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的变动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人才市场竞争也不断升温。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内涵和功能,阐明了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含义、特点及其与职业指导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必要性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强调加强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是顺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职校生成才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部分就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实施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强调要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任务,主要是提高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培养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技能;指导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遵循科学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拓展实施途径,把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渗透到思维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的变动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人才市场竞争也不断升温。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内涵和功能,阐明了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含义、特点及其与职业指导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必要性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强调加强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是顺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职校生成才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部分就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实施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强调要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任务,主要是提高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培养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技能;指导职校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遵循科学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拓展实施途径,把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渗透到思维上。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是指:职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既要有过硬的技能,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当前中职校的重要任务应在注重学生就业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选择专业的目的及意义,引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并付诸于行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竞争、发展成为社会与经济的重要特征,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本篇论文主要揭示职业生涯设计的内涵与步骤,分析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指导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构想,增强中职生职业意识,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
6,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4.9万所,2013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678.6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914.7万人次,我国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1.2万亿。仅在线教育一个板块2015年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600多亿,按平均增速40%来推算,2016年可达到2260亿元。但从教育培训体系来看,总体上来说供给侧是缺失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维模式僵化;教师队伍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社会需求与教育培训机构的供给严重脱节;职业教育的长期边缘化。为此,建议:一、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造枢纽型开放平台。1、以行政主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为载体,打造枢纽型开放平台,这是基于“互联网+”的良性循环生态圈,一方面把社会培训机构从传统的办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不拘泥于几间装修规范的教室,另一方面甚至不需要再独立建设网站、在线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开发和人员成本的支出,支持教育内容创业者,支持教育方式的创新者,让为师者乐教,让求知者乐学。2、推进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角色教育设计。大部分在职在岗学员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需求和岗位的对接有强烈的渴望,基于职业角色的教学设计使得课程具有职业性特点,课程设计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每个工作情境或工作任务都来源于生产实际。通过对职业角色的模拟训练,学员到实际岗位以后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达到触类旁通、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并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活动、空间的不同或变化,不断更新、变化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3、融合互联互通的优势,集合大数据应用、语音识别、人像识别、三维模拟、VR等互联网技术,开发“微课”资源,破除“在线教育就是课堂常规教育平移到互联网上”简单认识,把互联网中碎片化、分散化、低效化的知识,利用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手段将职业教育立体、简洁地传授给学员,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也终将是社会培训机构转型升级、取代传统学校教育而成为主流的必然选择。二、创新“互联网–”的做法,夯实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1、做好示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设。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契机,梳理和整合区域内的核心功能发展资源,建设、完善示范性培训基地,如安全生产、精密仪器等,一是减少同行业、相近企业之间的重复性建设投资,二是为打造集示范教学、职业培训、参观旅游、拓展教育、展览展示、创新创业指导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海绵化培训基地,从而提高基地的营收能力、延展能力。虽然建筑业是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产业,但只要北京地区有工程建设,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包括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职业功能升级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就要作为配套工作存续。在落实建设部、市建委在2014年提出的“建设专业化培训基地,提升建筑业转型升级”政策时,才认识到十几年来北京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培训一直停留在理论培训、考试取证的层面上,模拟训练主要找建筑工地打游击,诺大的北京竟然没有一处标准化的建筑业示范培训基地。2、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与社会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在2016年7月2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这将是职业教育细分化、终身化、普惠化的重要推手,但是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品质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指导人员、资金支持、培训内容等因素的制约下,有吸引力地高效运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达不到的,而与社会培训机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平台、专业化培训课程,推动社区教育的运转,将会起到多赢、互补、共生的协同发展的局面。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的起点。服务于核心功能的推进,引导社会消费资源的开发,社会培训机构只有与区域内的经济工作、社会服务同步发展,因地制宜,才能体现出强有力的生存能力。不是只有跨区域办学才能做大,也不是多元化发展才能做强,与社区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因地制宜,参与并完成政府购买服务是因地制宜,为企业定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是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区高校、中职学生的入职教育是因地制宜,对转移或行业过剩从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服务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人口疏解工作也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是“一对一”教学方法,也不是“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这要解决“生存”和“生活”的两个方面的命题——要“生存”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发个体的技术潜能,引导并体现出其一技之专长;要“生活”得踏实就要明白个体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人文修养的辅助指导,这是我们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工作缺失的重要环节,导致“以工作为苦”的浮躁思想广泛存在。社会培训机构专注于个性化职业教育,就要从因材施教入手,做好“务实”与“务虚”两方面的工作,解决好“深度”和“温度”两个层面的问题,这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精细化分工的需要,也是社会培训机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三、放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为社会培训机构松绑。1、正名。2016年3月1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正名,从而确认其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服务机构”的身份,这将使学校的功能定位“名正言顺”,少了歧视性色彩。2、确定公益属性。社会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性质已很难适应社会服务机构的现代化发展,这一属性导致学校不能申请贷款、不能抵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壮大。任何一个机构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策的指导、金融资金的支持,成长不起来的社会培训机构也无法承载社会服务的功能。界定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公益”属性而非“非营利性”的表述,对公益业务和营利性业务区分审计,有利于社会培训机构的转型升级。3、修正注册条件。(1)学校名称去区域化限制,有利于社会培训机构品牌的塑造;(2)办学范围的区域限制规定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现在已无实际意义,连朝阳区都走不出去,又怎么能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反之要大力鼓励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办学;(3)办学条件之一是需要300-500平方米的办学、办公面积,这对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严重的束缚。一是与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背道而驰,二是高昂的房价、租金已成为社会培训机构沉重的包袱,且一般在周末进行面授课的情况也导致了教室的大量闲置,三是有关“禁止公办学校出租房屋”的规定给社会培训机构关上了一扇合作发展之窗。四、引导“做强”而非“做大”,鼓励联盟化抱团发展。1、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的不积极、不主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社会培训机构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求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一方面可以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植入到职业培训之中,培训企业忠实的员工,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优秀职业精神的需要。2、希望在主管部门的引导下设立“共创教学生态空间”,共建培训教室,与企业、高校、社区协同发展,形成教育联盟,在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鼓励社会服务机构轻装上阵、专注于专业化、公益化的职业教育发展。3、引导有实力、有水平的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向更高层次的职业培训学院、职业教育集团转型升级。
文章TAG:
职业 职业教育 教育 升级 职业教育升级版如何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