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道德谁来回答

道德是活人的一个标准 在一个社会就有一个不同的标准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不同
就是统治者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保正国泰民安的手段

什么是道德谁来回答

2,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抹管字 耍二娃

什么是道德

3,道德的定义

---楼主,你要是让这问题过期了我会投诉的哦---归根结底的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效果的同时一是动机.综观来看,它是促进我们人类从原始进化到今天的社会有紧密的关系,不是么,想想我们在最初的野蛮状态的时候根本没有法律,道德等等来约束每一个人自以为是的权利(为所欲为的权利),结果是大家都受害了,那最初的对大自然,天象,神仙的崇拜是因为自然中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和申诉的渠道,于是才有了这些,但是又进一步的时候还是不行,因为神仙鬼怪毕竟神幻,无法主持人间公义(彻底),于是才有了我们人类之间的互为的约法三章 - 道德,就是我们大家都有一个互相承认和充实的标准来保障和平生活.再进一步的时候,由道德产生习惯(法),再由习惯产生法律...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这里面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相连的.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道德的定义

4,道德是什么

道德从哪里来,功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还要不要道德理想,都是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然而,跳出汗牛充栋的书本,放下庞杂拗口的术语,借助于一些浅近的比喻,或许更能接近问题本身。 萌芽的比喻:先验的还是发生的 任何生命的萌芽,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需要这些条件之间“发生关系”。道德问题的要害无非是怎样看待他人、他物的问题。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或者地球上有很多人,但彼此隔绝,也不会产生道德问题。所以道德不是先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交换、交流、交谈、交通、交涉)过程中发生了的,而且不断发生着的意识形态,是可以被改造、被建设的对象。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和自然的“交往”、“交涉”越频繁,人对自然越了解(科学技术越发达),环境保护的意识越强烈、环境保护的措施越得力;同样,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越充分、越便利(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们的道德水平越高、社会风气越好。超越以拥有为前提,成熟以生长为前提。我们很难设想从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演绎出美好的社会生活,但我们可以期待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开始建设健全的道德体系。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切切实实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换言之,“赛先生”(科学)和“麻先生”(市场)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道德观念不断受到挑战、作出调整、得到实现的过程。如果以固定的、僵化的道德观念去限制、压制新的社会生产力,不仅会延误发展,这些观念本身最终也会被抛弃。 同时,具体的道德观念形成以后,就会作为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成为决定性的力量。我们一出生所面对的道德体系,都是有根源,有“来头”的,是大于个体的力量、背景,或者场域,连庄子也慨叹“君臣父子,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故而,对于传统的道德学说,最可取的恐怕还是温古而知新。 根系的比喻:固本培基还是剪裁个性 道德作为公民内在的观念系统,无疑是个体选择行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作为公共的舆论,则是个体活动的场域和环境。每个人成年之后,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作为“别人”的“他者”———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邻居,对他人的求全责备、说三道四,会造成一种苛刻压抑的道德氛围,隐私得不到尊重、个性得不到伸张,靠窥视、打听、推测传播信息而不是靠交流、交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很多问题被埋藏了、被掩盖了、被扭曲了,一旦爆发,贻害无穷。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培育自觉和负责任的道德主体的同时,需要营造宽容、宽松的道德氛围。用种树来比喻,教育者的任务是浇水、施肥,而社会舆论则是阳光、空气和水,制度和法律则是藩篱和剪刀———一切以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出发点,最终要依靠道德主体自己在健康的道德根系上开花结果。批评是为了建设,谴责是为了引导。而“整人”的道德环境则是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 目前的社会心态之中,被批评者,特别是被批评的既得利益者,缺乏“闻过则喜”的态度,而有便利条件的批评者又缺乏负责任的态度。 出路的比喻:以通为目的还是以塞为目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十字路口没有了红灯,大家都会无路可走。道德正如人生道路上的红灯,当置身于社会这个庞大的“交通”体系之中,和别人的去向发生了冲突或碰撞时,“损己利人”,放弃一些权利,“礼让三先”,于是你来我往,天下太平。然而,不管是出于道德自觉,还是出于被迫接受,公民接受了红灯,并不意味着他应该甚至是必须永远等待下去、永远放弃下去。红灯太多的地方交通必然堵塞,只有红灯的路口难以想象。 所以,一切以“公共”为名义的舆论、机构、设施,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最终的目的都必须是保障“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最不道德的行为就是假公济私———在公共的名义下谋求一部分人、一小撮人、甚至是个别人的利益。如果片面强调公民对社会的责任,而忽视社会对公民的义务,就会造成道德观念的扭曲和道德心态的失衡。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大家各有出路”。 镜鉴的比喻:正人言行还是招摇过市 很多人习惯于以兑换式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来追问道德理想究竟有什么用,有公平吗?有正义吗?有幸福吗?如果看得见、摸得着才算做“有”,道德理想确实是“没有的”,道德虚无主义由此产生。但我们为什么或者凭什么能知道什么是不公、什么是不义、什么是不幸?不就是因为有一个理想在那里吗!理想永远是超越现实的,就像平、静、公、正的镜鉴一样。镜鉴的作用,吃不得、喝不得,无非使我们看得见自己而已。我们在道德理想的面前可以反观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知道什么是真、善、美,“看见”什么是假、恶、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理想为镜,可以正言行。所以说,道德榜样和道德楷模不能和道德理想本身划等号,在公众当中自发形成以后,可以去褒扬、去纪念,但尽量不要去制造,以杜绝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要知道,道德典型中的泡沫一旦破灭之后,受损害的是人的心灵。正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文章TAG:道德  道德问题  问题  问题定义  道德问题定义  
下一篇